海龙果读书会海大分会第三十五期精彩回顾: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20201112日晚,第三十五期海龙果读书会海大分会于文新楼132教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为《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由王艺颖同学领读,欧阳霞老师、王志刚老师全程参与并点评。王艺颖同学从对书名的感性认识谈起,详细解读了意大利人的美国移民史、真实的移民社会生活、边缘群体的社会阶层流动及研究过程与方法等内容。


01
作者简介


威廉·富特·怀特:
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191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94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42年起,曾先后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1964年任美国应用人类学协会主席,19771978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并兼任多项职务。1982年曾来华讲学。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02

背景阐述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美国一个意大利贫民区进行研究?这需要从意大利人移居美国的历史谈起。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立,当时统治意大利的萨伏伊王室非常重视蓬勃复兴的北方,关注像米兰、威尼斯等城市的发展,而漠视南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南北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南方穷困的人们迫不得已只能另谋出路。于是一大批南方的意大利人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这些意大利人移民美国后,多半从事的都是最苦最累、报酬最低的重体力劳动,由此产生了社会地位、经济程度的差异,此为意大利移民受到美国社会歧视的原因之一。其次,美国早期的移民主要是英国的清教徒,意大利人信奉的是天主教,宗教差异加重了当时美国主流社会对意大利移民的歧视。此外,禁酒令的实施使得私酒买卖成为暴利行业,意大利黑手党介入其中,逐渐发展成美国最大的现代化犯罪组织、跨国贩毒集团。意大利黑手党的崛起再一次恶化了意大利移民的名声,美国主流社会为意大利移民贴上了违法犯罪的标签。


03

研究方法、对象与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大利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作者于1936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作者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各种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全书架构)



真实的意大利移民群体内部的状态

作者怀特经过三年的研究发现,意大利移民群这个小型的社会并不像美国主流社会认为的那样混乱、无序、暴力,它稳定而有序,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行逻辑,来确保人们正常的生活。

意大利移民群体的真实社会架构是由街角帮和非法组织构成的稳定有序的小社会。按照科纳维尔人的看法,社会是由大人物和小人物组成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又有一些中间人起着架设桥梁的作用。广大的科纳维尔人都是小人物,像科纳维尔人组成的街角帮这样的组织就处在等级制度的最下层;而街角青年领袖起着中间人的作用,他们向高层人士反映随从他们的人的利益;而非法组织的头儿T. S .和州参议员就是科纳维尔最大的人物,非法组织通过他们的下属来操纵一批地位比他们低的小人物。

街角帮是典型的小人物组织,由学历不高、喜欢游荡在街上的年轻人构成。在当时的美国,这些青年是不受重视的,在这个由意大利移民群体构成的小社会里,街角青年也是一个相对底层和弱势的社会群体,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街角帮是为了互相帮助,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说街角帮通过良好的方式把底层年轻人聚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当地的非法组织从事赌博业,不同于人们想象中的暴力血腥,科纳维尔的赌博行业有序稳定,没有暴力事件,甚至能与警方和政治势力保持良好的关系。

经过三年时间的观察,作者怀特总结出了警方、政治家、非法组织和街角青年群体之间的关系。街角青年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参与赌博,也为这些非法行业工作;非法组织控制着当地的很多行业,他们通过金钱拉拢了警察和政治家,警察和政治家从中得到好处,保护着非法组织,也管理着当地人民。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科纳维尔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保障。



结论与“药方”

20世纪四十年代至今,边缘的意大利移民是如何成功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的?作者首先从他们的行为分析了帮与个人的关系。街角青年的生活按照固定的、范围限制得很窄的路线运行,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群体内部非常高的社会相互作用率,从相互作用中,产生了一种相互义务:领袖为其随从者花钱、为人公正,每个成员在帮的结构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其次,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寻找科纳维尔多年处于“两难”境地——“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社会的结构融为一体”的原因。在科纳维尔的成功往往被认为是参与到非法活动团伙中,或进入民主党政治。这种成功“与整个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不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同。改善社区需要有内有组织和外有联系,内有组织指对内获得科纳维尔民间社会的认同,与街角青年们有紧密的联系,外有联系指为更大的社会所认同,在高层具有过硬的关系。这会使他们陷入一种死循环,始终无法获得改善社区的力量作者为这一地区开出的药方是:尊重本地文化,通过这个社区的领袖来与社区建立沟通,使其融入整个社会。


04

讨论与交流



蔡振华同学说道,如果聚焦到研究者怀特身上,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其无穷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探索。研究者既要有跳出既有圈层的决心,还要有持续实践的毅力。二是在民族志研究中要重视值得信任的中间人,在这本书中就是多克。此外,在费孝通、阎云翔等研究中也有体现。三是研究者在民族志中对自身身份的持续探索:如何平衡参与和观察?如果从田野中嵌入与分离?

雷海生同学认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著作对于我们的学科来说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能够延伸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触觉,培养深刻、宽阔的人文关怀。《街角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探寻边缘人群的创造性非正式生活的范例,此外《人行道王国》《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等优秀作品也对主流视野之外的微型社会做了非常有益的考察和思索。这些故事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关注我们所在的社会和社区之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尝试去揭示光鲜的社会表皮之下的伤口。不管是民族志的方法,还是艰深钻研的品格,都是我们作为新闻传播学子应当吸纳的。

苏宁同学对书中“自我保存是人类的第一准则”提出了疑惑,王艺颖同学借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观点作出了阐释:在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需要世界上的每样东西,也就有对每样东西的权力。但由于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不足的,所以这种争夺权力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便永远不会结束。而人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便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当人受到死亡威胁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必然会尽一切所能来保护他自己。霍布斯认为保护自己免于暴力死亡就是人类最高的必要,而权力就是来自于这种必要。

欧阳霞老师表示,当你走过漫长的道路之后才能体会到人的局限和人性的纠结。书中人物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将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联系到追求自由的魏晋名士嵇康,他给儿子写的信体现了为人父的纠结。有人解读这是嵇康希望儿子在乱世中学会妥协,走一条与他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外,《街角社会》所描述的移民群体与弱势群体还有一定差别,弱势群体因其生理或心理某种状态不为主流社会所包容,因而无法立足,但移民群体有着自成的社会体系和生存逻辑,或许他们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方式,不想融入主流社会。正如作者所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要将自己的活法定义为高尚且正确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参与式观察才能感知到这个移民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做新闻的方式是一致的,都需要从表象中抓住和提取事实,但社会学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得出结论。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做新闻,深入群体中才能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十年的记者经历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记者这个职业使人清醒,不会妄自尊大亦不会妄自菲薄,作为人生的历练特别有意义。

崔书妍同学谈到,社会学领域的许多研究会比我们平时所做的研究更加贴近生活的温度,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书本的半空中,忘记了该如何深入实际生活,关注那些微小的声音。她还谈到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活中,她希望能够更多的走入生活,不止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用更加参与式的方式去走出舒适圈。正像是怀特所做的那样:摒弃局外观察者的角度和态度,“同化于”街角社会。

苗璐同学说,我对书中运用的参与式观察很有感触。我曾路过一个小巷子,巷子里有穿着白大褂的理发匠,他在巷口的露天环境下给顾客剃头,我两点左右路过的,后面还有十来个在排队,师傅已经以这样的工作形式工作了二十来年。像这样走过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与他们交流的形式,我觉得与参与式观察也有相似之处。

王志刚老师谈到,首先多克这个人物在书中至关重要,他在这个移民社会结构中处于节点位置;其次这本好书需要慢慢的精读至少三遍,虽然不是教材体例,但却是最适合做参与式观察的范例教材。一般的书籍通过大致浏览就能提取核心内容,但是民族志研究重在过程,精华都在细微之间。同《礼物的流动》一样,做田野调查的学者擅长用图表或图示直观展示社会结构、阶层流动等丰富内容。而田野调查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在于研究内容是经验的总结,阅读文本时读者会与个人经历、经验进行对照。

下期预告




《反脆弱》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雨珂 译)
领读人:崔书妍
记录人:王小茹

时间:2020年11月19日 周四 18:30—20:30
地点:中国海洋大学 文新学院132室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
《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主任
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

图文丨刘琼
美编丨吴艺凡
责编丨丁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阅读 
喜报丨我系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你一定有在看?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