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栽茱萸“扶”众人——吴茱萸产业改变那贡坡移民命运的故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承载着唐代诗人王维思乡之情的诗句,已传颂千年。不过,对于南宁市邕宁区新乐村那贡坡大化移民安置点贫困户韦庆成,生平初次听人说起“茱萸”,那是2014年底,而且说的是“吴茱萸”。

2015年4月,吴茱萸合作社在那贡坡成立,当地移民群众开始种植吴茱萸;2016年合作社58户种植户产业分红10万元;2017年60户分红83万元,其中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78户分红近170万元,平均每户超过2万元;2019年虽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80户依然分红190万元,合作社成员领到4000多元至7万多元不等的分红金,其中村民韦光先最多,领到70952元。

开头说到的韦庆成,依靠吴茱萸产业分红及苗木、枝条销售等,2018年纯收入18万元,成了“脱贫网红”。全家11口人搬出了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住进了三层半的新楼房。

2020年7月,正值漫山吴茱萸青涩果实挂满枝头的时节,广西林业记者走进那贡坡,听村民们讲起吴茱萸产业从无到有,改变移民群众命运的故事。


山外来客  缘起茱萸

闻所未闻的“吴茱萸”,是一位山外来客黄炳珠带来那贡坡的。2014年12月,南宁市良庆区的黄炳珠瞒着家人,转让了市区的3家快餐连锁店和1所驾校,闯进了那贡坡。陌生客人的突然到访,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顿时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村民们听说,这个外村人要来投资,成立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带动本地移民群众发展吴茱萸产业。

那贡坡吴茱萸产业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周边不少市县、乡镇、村屯的群众前来取经。

吴茱萸为何物?村民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满眼迷惑。黄炳珠拿出手机,耐心讲解。吴茱萸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浙江、江西等地,在广西河池、百色等山区有野生零星分布,当地百姓也有人在房前屋后偶尔种一两株。其果实入药,药用广泛,近年来市场火爆,价格稳中看涨。那贡坡队长韦信标似乎想到了什么,忙问到,是不是一种可以给牲口、家禽治病的中药材?特别是马牛羊发热、腹泻时,熬水喂了,特别见效。队长的话,让乡亲们对吴茱萸产生了兴趣。

对茱萸的印象,大多数人来自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茱萸分山茱萸、吴茱萸,二者却无“亲缘”。前者属山茱萸科,药用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后者属芸香科,别名吴萸、茶辣、臭辣子等,是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吴茱萸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吴茱萸香气特殊,古人认为它能辟邪驱祸,节日佩戴,以招徕吉祥,驱逐凶秽,故称之为“辟邪翁”。

黄炳珠迷上吴茱萸,缘由有三。他生长在农村,经常看到祖辈、父辈用中草药治病救人,觉得很神奇、很实用,从小对中草药产生了感情。1992年,正值青少年的他突发“怪病”,持续10多天发烧39度多,限于当时医疗条件,在市区医院连续输液不见起色。随着病情加重,引发吐血、尿血等症。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医生婉劝家属准备后事。机缘巧合,他求得一名张姓老中医诊治,服了三副中药,奇迹般挽回了性命,从此更加深了对中医药的感情。几年前,他偶然听朋友提起,中药材吴茱萸市场持续低迷10年,在浙江、江西等许多产地,农民为追求经济效益,纷纷砍掉吴茱萸树,改种果树。他痛心疾首,为抓住市场供应量锐减的商机,他决定投资吴茱萸产业。

万事开头难,黄炳珠刚到那贡屯时,天天跑队长家,隔三岔五就请队长召集村民开会。每次等到晚上8点后,村民干完农活吃过晚饭才过来,几乎次次开完会已到凌晨。

其实,并非村民“不感动”,而是“不敢动”。之前也有投资人来动员村民搞种植,均以失败告终,难免在村民心里留下阴影。回想起发动乡亲们种植吴茱萸时的艰辛,黄炳珠感慨不已:“虽然每天晚上都到队长家开会,为村民讲发展算收益,但村民始终没能完全信任我。”

吴茱萸修剪的枝条制成菌棒,回收菌棒制成有机肥,有机肥回归吴茱萸林子,形成“取枝于林、还枝于林”的高效生态循环经济。

黄炳珠想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让利给村民。他主动提出,由合作社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力,收获之后,产值与村民三七分成,让农民拿70%。此举终于打消了部分村民的顾虑,其中58户响应参与,并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了300多亩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黄炳珠在那贡坡周边流转的300多亩荒地上,成功种植吴茱萸3万多株。一年后,满山绿油油的,空气中飘散着吴茱萸的药香。

经过几年磕磕绊绊发展,合作社成员从原来的58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约200户农户参与种植,实现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成为广西首个最大规模连片种植基地。


告别“蜗居”  改写命运

1996至2002年,河池市大化县9个乡的296户群众分批移民到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其中,125户在那贡坡移民安置点安家落户。受当时条件限制,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贡屯移民群众家家蜗居在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为表达利益诉求,他们会时不时上访。

那贡屯山多地少,移民群众长期以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生活家用靠打零工补贴,全村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前几年,他们还有想法,也肯干,既种过果,也养过猪,探索过很多路子,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市场信息闭塞、种养规模小,往往丰产不丰收,最后纷纷放弃,逐渐认命了,也习惯了“悠哉闲哉”的穷日子。那贡屯沦为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屯。

吴茱萸种植带动黄金菇产业发展,黄金菇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衍生高品质生态林业产品。

吴茱萸产业重新点燃了村民心头的希望。2015年4月,吴茱萸种下后,在合作社技术人员指导下,那贡坡的社员们精心打理、按时除草、及时浇水施肥,生怕有什么闪失。“这么多年来,村民们穷怕了,担得起赚,担不起赔,如果再出现意外,可能彻底击垮贫困群众刚刚树起的奔富信心。”生产队长韦信标担忧地说。

吴茱萸适合在阳光充足的坡地上种植,一般2年株龄结果。在合作社的精心指导和社员们的用心呵护下,基地吴茱萸长得特别快,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了,58户社员当年分红16万元。

红通通的百元大钞,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加入合作社的群众越来越多,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那贡坡的吴茱萸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韦庆成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之一,提起加入合作社这些年的变化,他一直忘不了。“2015年用4亩坡地加入合作社种植吴茱萸,次年就收入6000元,2017年增种了10亩,分红6万元。到了2018年,合作社分红9万多元,自家卖苗木又得8万元,卖枝条还得1万元,那年得了18万元,三年共收入24.6万元。”韦庆成一下子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变了致富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曾经沉迷打牌的村民苏家福,曾以单株产量22.3斤夺得“茱萸王”,一年拿到4万元分红。现在他一有空就往山上钻,一门心思扑在自家的吴茱萸上。“以前赚不到钱,做什么都没有信心。现在不一样了,玩牌倒反提不起劲了。”苏家福笑道。

小小吴茱萸,激发了那贡坡移民群众发展生态产业致富的内生动力。为了实现吴茱萸产业示范园生产、晾晒、加工一体化,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将南宁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专项扶贫资金、脱贫攻坚奖励金共计65万元投入吴茱萸种植基地,用于建设烘干房、晾晒厂以及吴茱萸种植项目,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增收5.2万元,有效实现了农户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近年来,移民群众种植吴茱萸发了财,产业收入长期且稳定,富起来后,群众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国家移民搬迁和房改政策的推动下,他们纷纷投入拆旧房建新房行动,移民群众基本住进了崭新的“新新家园”小区。

“那26平方米的棚屋我住了20多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小洋楼。”韦信标激动地说。在“新新家园”小区内,移民群众家家户户建起了3层半楼房,屋内装修全新,各种家电设备齐全,生活欣欣向荣,村民们精气神更足了。

新江镇镇长潘春兰介绍,在国家政策扶持与合作社带动下,那贡坡移民点群众通过种植吴茱萸,彻底改变了生活状况,也让该移民点成为“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示范点,展示了南宁市精准扶贫、生态富民的成果。

那贡坡吴茱萸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产业,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副司长张良率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产业扶贫考察团,东盟副秘书长康富率领东盟考察团,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张广平率调研组等先后到合作社基地参观考察和调研。

那贡坡吴茱萸产业的成功经验,同样吸引了周边不少市县、乡镇、村屯的群众前来取经。

如今韦庆成也成了吴茱萸种植“土专家”,还受邀到老家河池市大化县山区给乡亲们传经送宝,现场传授吴茱萸种植经验。韦庆成通过努力快速致富的故事传开后,经常有媒体前来采访,他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经常流传在报纸、网络上,让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取枝于林  还枝于林

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吴茱萸如何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产生更大社会效益,发挥更大生态价值?

近年来,合作社以吴茱萸种植销售为中心,拓宽思路,进一步延伸生态产业链,以“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循环利用吴茱萸修剪下来的枝条,制成食用菌菌棒,创建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已建成3000平方米生产厂房,其资产属村委所有,村集体收益按照“厂房租金+利润分红”的方式获取,厂房租金和利润分红每年都有固定收益。

每天清早,新江镇新乐村的农户黄玉春在村口的南宁市宝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家中的4亩吴茱萸不用费心打理,于是“照顾”食用菌成了她的主要工作。

在基地工作,黄玉春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薪酬。黄玉春说:“上班的地方就在村口,在这里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不耽误种植吴茱萸。”她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基地成了她和家人增收致富的希望。

正因为如此,基地的投入使用备受村民欢迎。不少村里的妇女都像黄玉春一样,家里种着吴茱萸,又在生产基地打工,获得双份收入。

移民群众韦秀莲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2015年,她种下10亩吴茱萸。近年来,又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前两年,家里修建了楼房,2019年,小儿子结婚生子。忙碌之余,享受着天伦之乐,她觉得生活越过越有滋味了。

目前,基地聘有8名长期工人和30名临时工,并带动30户以上农户加入食用菌产业。

“做工熟练的村民,一个月挣3000多元不是问题。”在大棚内,基地负责人黄炳珠边指导剪菌边介绍情况。

“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既增加工作岗位,产销也能翻番,让乡亲们脱贫永不返贫。”黄炳珠满怀信心地说。

修剪的吴茱萸枝条被制成菌棒,种植黄金菇,附加值6000元。

“前几年,修剪下来的吴茱萸枝条都当柴烧掉了,想想有点浪费。现在食用菌产业做起来后,我们把它碾碎、发酵,做成了菌棒,每吨枝条附加值6000元。”黄炳珠说,合作社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发展黄金菇种植产业,产品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衍生高品质生态林业产品。

此外,回收的菌棒还被制成有机肥,每吨附加值800元。有机肥用于吴茱萸、桑树、果树等,肥力高效,改良土壤,形成“取枝于林、还枝于林”的高效生态循环经济。



文字作者:广西林业记者    蒋林林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