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知识局丨闽台移民史迹:明郑时期


闽台知识局

yiyu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


NO.32-闽台移民轨迹:明郑时期


整理/编辑  木舟


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与福建隔海相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岛东临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望,西有台湾海峡,邻接祖国的福建省和广东省。台湾海峡宽约150公里,最窄处距离福建仅有约126公里,即台湾新竹海岸与福建省平潭县猴研岛的距离。

由于闽台地缘相近,自远古以来,福建先民便前赴后继,迁往宝岛台湾。连横《台湾通史》曰:“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台移民史迹,不仅仅是两岸人民共有的记忆旋律,更是响彻海峡的华美壮歌。我们已经介绍过史前时代【点此链接】,春秋至隋唐【点此链接】,以及宋、元、明时期的闽台移民轨迹【点此链接】,本期将继续介绍台湾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明郑时期的闽人迁台史。



颜郑开台


明郑时期,一般指公元1662—1683年,从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起,至郑克塽败给清廷将领施琅为止。这一时期台湾由郑氏统治,又使用明朝年号,遂称作“明郑时期”。当时,福建人大规模迁台,使得岛内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政治制度得以初步建立,同时中原教育与文化也大范围传播,台湾在各个方面均取得巨大的发展。


明代福建人口移居台湾
(图源:《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明郑时期的移民史迹,首先要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及郑芝龙的好友颜思齐开始说起。


颜思齐(1589—1625年)本为漳州海澄县(今属龙海区)人,万历十四年(1612年)因杀人流亡日本,从事海上贸易,积累财富。天启四年(1624年)又因造反失败,被迫与友人郑芝龙等乘船逃离日本,八月二十三日在台湾笨港(又称北港)登陆,转抵诸罗(今嘉义)。


开台先驱颜思齐
(图源:汇图网 http://www.huitu.com/)▼

颜思齐立足诸罗山,安寮设寨,与当地住民划分地界,垦荒狩猎,所部分为10寨,寨设寨主。颜思齐又派船到漳州、泉州一带招集闽南无业青年3000余人。漳、泉移民成为颜思齐拓台的主要力量。颜思齐及其乡友在台构筑村落,发展农耕,扩大船队,加强海上经营活动。又在笨港东南的平野,进行市政建设,建成“井”字形街道,分为九区。中区筑起高台为“开台王府”,东筑读书堂,西筑天妃祠,南筑军营,北筑仓库。笨港成为台湾早期被开发的一块热土。


台湾人民仰慕颜思齐业绩,尊称其为“开台王”,并镌刻“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新港妈祖庙前建有五层的“思齐阁”和“怀笨楼”。这些纪念建筑物早已成为后人凭吊胜地。


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
(图源:知乎 http://zhuanlan.zhihu.com/)▼

颜思齐去世后,众人公推郑芝龙为首领。郑芝龙(1604—1661年),南安石井人。郑芝龙成为首领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设立佐谋、督造、主饷、监守、先锋等官职,对当地军民实行管理。广开贸易,沿海大量破产农民纷纷加入他的队伍,使郑芝龙海商集团迅速扩大。时逢福建大旱,郑芝龙便招集几万饥民,每人给银3两,3人给牛1头,用海船运送到台湾,让他们开垦田地。因台地多肥沃,秋天收成比大陆多上一倍,人们足衣足食,向郑芝龙纳租。


郑芝龙画像
(图源:网易 http://www.163.com/ )▼


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对颜思齐、郑芝龙给予了颇高的评价,在撰写人物列传时,把颜、郑二人列为第一篇。他认为:“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是岂非手拓台湾之壮士也欤!”“西人有言,中国人无冒险进取之心。呜呼!如思齐者,岂非非常不羁之士哉!……若夫芝龙以一游侠少年,崛起而至通侯,亦足豪矣。”


荷兰人眼中的郑芝龙(图中绿衣服者)
(图源:维基百科 )▼



明郑移民

永历十五年正月(1661年)郑成功率部渡台,于十二月(1662年2月)迫使荷兰人投降,成功收复台湾,自此开启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不久后(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子郑经继位。“三藩之乱”时,郑经率军西渡大陆,配合反清,又先后将俘虏的清军官兵、降清的士绅和乡勇的眷属移送台湾。这时,台湾西部平原乃至中部半山区,已是“烟火相接,开辟荒土,尽为膏腴”。


郑成功与荷军交战
(图源:台湾历史博物馆)▼

郑成功接受荷兰大使投降
(图源:台湾历史博物馆 

郑成功收复台湾
(图源:搜狐网 http://www.sohu.com/


明郑时期大量汉族移民,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族群结构和社会文化。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陆续带去部分明朝宗室和故老乡绅。为了巩固政权,郑经还移置了不少纳降的清军或叛逃将士家属,以及追随郑氏政权的沿海居民,在台湾构成以郑氏集团为统治中心的移民社会。郑氏父子则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奠定台湾社会初步政治制度。


“成功号”再现郑成功时代戎克船
(图源:搜狐网 http://www.sohu.com/ 


(明郑)杨英:《从征实录》相关记载


明郑时期的汉族移民,给台湾带来了儒学教育与汉文化传播。郑成功、郑经父子及其后裔移植了明朝的文教制度,建孔庙,兴学校,开科举,大力发展儒家文化教育。其时,台湾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社学)、中等教育(府学)、高等教育(学院),并建立了考选制度。这些措施促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台湾的传播,儒家思想文化迅速确立自身的主导地位,成为台湾文化的核心。


明郑时期的“先师圣庙”,现为台南孔子庙,匾额上写着“全台首学”
(图源:旅游王 http://www.travelking.com.tw/ 

明郑时期的汉族移民,还促进了佛教及民间信仰在台湾传播。学界一般认为,佛教最早从大陆传入台湾是在明郑时期,最早的佛寺为台南的竹溪寺、弥陀寺等。台湾不少民间信仰,也是在明郑时期随汉族移民传入的。台湾最早一座城隍庙建于明郑时期;安溪人随郑成功军队入台,把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保生大帝信仰也是在明末清初随着闽南百姓大规模移民而传入;在明郑时期有九座关帝庙分布在台南地区……


始建于明郑时期的台南后甲关帝殿
(图源:台南旅游网 http://www.twtainan.net/ 



明郑时期的大陆移民对今日台湾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构建了台湾的基本发展格局。及至郑氏降清,来自闽南各地的移民就有三十多姓,这些移民多为家庭甚至家族整体移入,故奠定了今日台湾人口增长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台湾之所以演化成现在的汉民社会,与明郑时期汉文化的整体移植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何绵山: 《闽台五缘简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2] 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

[3] 谢必震:《福建史略》,海洋出版社,2011。
[4] 张广敏主编:《福建省志 闽台关系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 徐心希: 《闽台血缘关系与两岸移民探论》,《闽台文化交流》,2006年第2期。
[6]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中国海洋文化 台湾卷》,海洋出版社,2016。
[7] 陈孔立:《简明台湾史》,九州出版社,2016。

[8] 邱季端:《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9] 孙英龙:《拓台第一人——颜思齐》,《福建史志》,2016年第6期。

[10] 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 福建省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安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12] 李细珠:《1949年以来的明郑台湾史研究述评》,《兰州学刊》,2015年第7期。





*欢迎大家向闽台知识局投稿 
投稿邮箱:mtyjy1118@163.com



闽台知识局 | 17世纪闽人横渡台湾海峡的“戎克船”

闽台知识局 | 日据台湾时期台胞内渡厦门开设的医院↓

闽台知识局 | 闽台移民轨迹:史前时代↓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