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刘宇梁:“移民”还是殖民?

作者:李淑娟 刘宇梁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近代日本在侵略野心驱使下精心筹划实施的殖民手段。特别是1937年后,日本推出“百万户移民计划”,并将其列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的“七大国策”、伪满洲国的“三大国策”,企图通过大规模“移民”,同化“满洲”,最终完全吞并东北。


日俄战争后,日本打着解决“人口过剩”的旗号,在中国东北开始了长达40年的“移民”活动。据统计,截至1945年,日本共向中国东北移入农业人口约27万人,强行“征用”、掠夺土地,给东北人民带来无以复加的深重苦难。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绝不单单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在侵略野心驱使下精心筹划实施的殖民手段。其实质,是企图通过大规模“移民”,同化“满洲”,最终完全吞并东北。然而,时至今日,日本仍有一股势力变本加厉地为军国主义歌功颂德,鼓吹日本“移民”“开拓了满洲”,甚至将中国东北今日的发展成就归功于日本的殖民侵略。这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和对日本侵略暴行的无耻美化。

对外征服的“主眼”


1906 年,日本在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等侵略机构时,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就竭力提倡“移民满洲”。此时,日本官方为经营东北殖民地确立了四大目标,即“大陆移民”“资源获得”、获取“投资利润”和打开“商品销路”。其中,“满洲移民”为首要举措。关东军参谋长矶谷廉介在“日满移民恳谈会”上称,“满洲移民,在原则上乃是实行大陆政策的主眼,不但解决人口问题与农村问题,且为东亚共同体填下础石”。显然,日本侵略者不仅将“移民满洲”作为缓和日本人口危机和转嫁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更将其视作实现大陆政策的核心和对外征服的锁钥。

若向前追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便将“殖民事业”的兴衰与“国家兴亡”联系到一起,其统治者将近在咫尺的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移民”的理想场所,将向外“移民”视为比军事入侵更为有效的侵略方式,认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殖民地的“长治久安”。正是抱着上述目的,日本开始图谋对东北展开大规模“移民”活动,进而将“移民满洲”作为国策予以实施。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活动概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其中“试点移民”开始最早,主要集中于“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以日本“爱川村移民”“除兵队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最为典型。该阶段“移民”规模较小,并未取得较大成效。九一八事变后,此前一度受挫的“满洲移民”问题再次成为日本军政各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对满统治依旧是用军事独裁的铁腕来维持的,但它并未巩固起来,并未获得重要的土著的根基,在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征服的阶段”。为进一步强化在中国东北的统治,打下“土著根基”,日本开始有计划地向东北北部输出“武装移民”。从1932年至1936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了5次“武装移民”,企图以此协助关东军围剿东北抗日武装,达到缓解日军军事压力的目的。1936年,日伪双方共同出台《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计划从1937年开始的20年间,分批向中国东北移入约100万户、500万人的农业人口,并将其列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的“七大国策”、伪满洲国的“三大国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转嫁日本国内日趋严重的人地矛盾、社会矛盾,更妄图通过大规模移民,将中国东北打造成进攻中国关内和苏联的军事基地。若日本“百万户移民计划”得逞,届时日本“移民”人数将占中国东北总人口约1/10;与此同时,日本严格控制着从关内输入东北的移民数量,妄图以“此消彼长”的手段稀释东北的中国人口。

军事侵略的别动队


日本将东北北部作为“移民”主要区域的原因,概出于三个方面。第一,较之于东北南部而言,北部土地平坦、肥沃且广阔,更适于大规模农耕;第二,东北北部人口密度低,有大量未开垦的优质土地,可最大限度降低由于土地掠夺而激发的反抗阻力;第三,东北北部是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且地处对苏前线,将日本“移民”集中部署到这一地区,既能削弱抗日武装力量,又能起到防苏备战和军事震慑的目的。由此观之,日本将“移民”集中部署在东北北部,不仅具有突出的军事目的,还兼具经济、政治等意图,可谓一计多谋。

由于“移民”的主体是农民,所以掠夺土地成为“移民”的首要目标。而广大东北农民土地被剥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原本尚能维持温饱的农民,一夜之间陷入无立锥之地的赤贫状态。据统计,至1941年4月,被伪满政府和“满洲拓殖公社”强行“收买”“征用”的土地达2000多万公顷,约为日本耕地总面积的3.7倍,其中有近一半的土地并未支付购地费用。这些移居东北的日本农民,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几乎将所有土地转租给中国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东北领土上新兴的异族地主。他们多以“高等民族”自居,对东北人民极尽压榨、迫害之能事,侮辱、伤害中国民众的事件层出不穷。

不仅如此,日本军国主义者还极力强化“移民”的军事侵略属性。从“试点移民”阶段的“除兵队移民”到“武装移民”阶段,均以日本在乡军人为主要和优先选拔对象,军事屯田色彩浓厚。“国策移民”阶段的“普通移民”,实质也是“寓兵于农”的军事侵略思路。这些移居东北的日本“移民”,对外打着“民族协和”“共建王道乐土”的旗号,实际上不断为日本的侵略行动供应物资;一旦爆发军事冲突,这些“移民”便在关东军的指挥下迅速化民为兵,投入作战,不啻为身着便装的日本军队。

日本“移民满洲”的军事侵略属性还体现在分布区域上。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于“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守备“南满”铁路是这一阶段日本“移民”的主要目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全境沦陷,为日本深入东北腹地实施大规模“武装移民”创造了条件,东北北部因之成为日本向中国东北输出“移民”的首选地区。1937年“百万户移民计划”实施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中苏边界、军事要地均被日本作为“移民”输出的重点区域,即日伪所谓的“国防第一线”。其他所谓第二、三线“国防”地带的移民,则被赋予铁路警护、协助日伪军警镇压东北民众抗日运动等职能。

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日本侵略范围的持续扩大,日本国内兵源面临枯竭,在增派“移民”和征发成年兵员间出现较大矛盾,日本“移民”费用缩减、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也随之凸显。日本当局遂设立“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以期利用青少年充当“国策移民”的主体,以此减少“移民”成本,缓解兵员压力,源源不断地向东北输送年轻劳动力和后备兵源,达到巩固殖民统治和储备后备兵源的目的。“到1945年为止,先后被送到中国东北的青少年义勇队达10万人以上;1941—1945年,由‘义勇队’转变而成的开拓团,占新移民总数的80%。”有观点指出,正是由于“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存在,才延缓了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破产,足见“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之于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重要地位。

图为从日本船运至中国东北后,乘火车前往驻地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 哈佛燕京图书馆/ 供图

“ 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这一群体,大多数是年仅十余岁的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更易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操纵摆布。日本相继在其国内和中国东北设立近百处“训练所”,对“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进行三年以上的一贯性训练,以期通过“皇国主义”的洗脑式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这些青少年成为“合格的”农业移民和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帮凶。事实上,“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中仅有一小部分在训练结束后成为农业移民,绝大多数队员都直接应征入伍,另有一部分则参与到军工生产、守卫军事设施、警护铁路、镇压东北民众等侵略活动当中。可见,“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其他形式的“移民”相比,更能体现出“军事优先、农业次之”的特点,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除青少年“移民”外,女性群体也无法幸免地成为日本推行“国策移民”的工具。日本殖民者在“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训练所内特别设置了“寮母”(女性指导员),使之充当母亲、姐姐的角色,负责照料生活,意在安抚青少年“退所”情绪,减少“屯垦病”、内讧、火并等事件发生,以达到巩固“移民”成果的目的。此外,为使越来越多的青年“移民”能够在中国东北安家置业成为永久“移民”,日本政府大肆宣传鼓动其国内女子嫁给移居东北的日本单身汉,即所谓的“大陆新娘”;还通过开设女塾、开办训练所等方式为青年“移民”培训配偶,妄图以家庭为单位将这些“移民”牢牢固着在中国东北,达到“永居满洲”“现地繁殖人口”等多重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日本当局对其本国民众极尽裹挟、欺骗之能事。日伪报刊舆论大肆夸耀东北的广袤富饶和“移民”益处;各级学校成为宣传殖民思想、动员招募“移民”的大本营,教师则成为“移民”宣传的动员兵。日本侵略者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向日本民众渗透“移民报国”思想;一面通过强制性手段对“移民”人口进行摊派,以村或地区为单位组成“分村移民”“乡土部队”,成建制地向中国东北输送大量“移民”。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人肉炮弹”。这些日本底层民众,出于对所谓“美好生活”和“王道乐土”的向往,移至中国东北,成为日本侵略中国领土、压迫东北人民的加害者。尽管这些“移民”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其个人命运同样具有悲剧色彩,但必须认识到,所谓“受害者”的经历,只是其“加害者”身份的衍生物,绝不能成为日本右翼歪曲历史、转嫁战争罪责的借口。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至今已历76载,关于日本“移民”是“满洲”的“开拓者”、是战争单方面“受害者”等荒谬说法,在日本右翼分子中仍然大行其道,严重干扰着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是,事实不容抹杀,也抹杀不了。日本的“满洲移民”活动绝不是所谓的“开拓”,其本质是赤裸裸的侵略。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评论》《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老 胡
校审:水 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yi订阅号
阅读原文

有疑问?

文章没看明白?还有疑问?您还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收到留言后第一时间联系您。

姓名:电话:

疑问: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与部分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我方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